首页 资讯 正文

哈尔滨高校学生难耐高温在楼道睡觉,异常天气不能只靠学生“自己扛”

体育正文 256 0

哈尔滨高校学生难耐高温在楼道睡觉,异常天气不能只靠学生“自己扛”

哈尔滨高校学生难耐高温在楼道睡觉,异常天气不能只靠学生“自己扛”

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(jīng)

近日,东北多所高校大学生(dàxuéshēng)发视频吐槽“东北高温”,纷纷(fēnfēn)晒出在楼道乘凉、搭帐篷睡觉等“避暑方式”。

6月26日,哈尔滨一高校学生称,他们(tāmen)感觉体感温度有三十七八度,“一动就出汗,不动也(yě)出汗,晚上也睡不着”。由于宿舍断电,等晚上无法使用风扇,就更睡不着了。同学们纷纷(fēnfēn)在楼道打地铺,甚至有同学在宿舍楼(sùshèlóu)搭帐篷。

image.png相关新闻视频截图

记者(jìzhě)以学生家长身份致电哈尔滨一高校,该高校工作人员表示,今年是近年来最热的一年,建议(jiànyì)同学们换夏凉被、使用电池型电风扇。至于是否(shìfǒu)会安装空调(kōngtiáo),该工作人员表示,“要看学校的计划和安排”。(据6月27日潮新闻)

在人们(men)普遍认知里,东北的夏季相较于(yú)南方而言,凉爽宜人,空调似乎并非必需品。然而,近日来,黑龙江省(hēilóngjiāngshěng)气温持续(chíxù)偏高,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超30℃,部分市县甚至(zhì)达35℃至37℃。在这样异常炎热的天气里,大学生们因为没有空调,甚至晚上(wǎnshàng)宿舍断电后,连电风扇都无法使用,只能自己“各显神通”,有条件去住酒店,没条件的睡楼道,睡操场,如此混乱(hùnluàn)的纳凉困境,让人深感担忧,也暴露出高校应对异常天气的短板。

学生们为躲避高温,在楼道打地铺、在操场(cāochǎng)搭帐篷,存在诸多安全隐患。这些公共场所人员流动大,物品摆放杂乱,极易引发摔倒、碰撞等意外事故。而且夜间蚊虫叮咬(dīngyǎo)、地面湿气重、高温持续也会(huì)对学生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但如果去住(zhù)酒店,经济上又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负担得起,据(jù)报道,部分学校周边酒店因需求激增房价飙升,这无疑(wúyí)是在给本就热得受不了的学生们“火上浇油”。

面对学生纳凉避暑的现实需求,部分高校的回应让人觉得又费解,又冷漠。没有空调就让学生用冰块(bīngkuài)降温,宿舍晚上没电就让学生用电池(diànchí)型(xíng)的电风扇(diànfēngshàn),看似给出了建议,但(dàn)细品(xìpǐn)更像是“甩锅”。学生要去哪里弄冰块呢?买电池型电风扇也需要钱啊,而且,电池型电风扇的功率比较(bǐjiào)小,能够满足降温需求吗?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和人文(rénwén)关怀,确保学生安心学习、舒心生活,是高校应尽的责任。高温天气已经持续了几天,也并不是没有相关预警,学校却未能提前做好准备,采取措施,这显然反应过于迟缓,有违教育管理之责。

要解决当下的(de)燃眉之(zhī)急,高校应该有更积极的行动和措施,即便紧急安装空调来不及,条件不足,也(yě)应该迅速(xùnsù)采取一系列应急措施,别让学生只靠(zhǐkào)“自己扛”。首先就要灵活调整断电政策,至少(zhìshǎo)让学生在宿舍里能(néng)用上电扇,缓解酷热;及时提供免费冰块或增设通风设备,改善教室、宿舍的室内环境;开放有空调的公共空间作为(zuòwéi)临时夜间避暑场所,让学生有个安身之所;给学生提供一些防暑降温物资或发放高温补贴,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。这些措施并非难以实现,关键在于学校是否真正将学生的需求放在心上。

从长远来看,应对异常天气,高校(gāoxiào)理应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。气候变化下,极端(jíduān)高温频发已成为趋势,不能(bùnéng)还秉持着旧有(jiùyǒu)认知(rènzhī),顽固地认为“东北夏天就是不需要空调”。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与时俱进,在资金预算中预留空调安装、通风设备升级等费用,逐步完善硬件设施,同时建立更完善的高温应急预案,及时掌握天气变化,提前向(xiàng)学生发布高温预警与防暑指南,定期开展演练,确保在高温来袭时能迅速(xùnsù)响应。

高校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和引领者,唯有(wéiyǒu)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,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前布局,用关爱之心帮助(bāngzhù)学生排忧解难,才能(cáinéng)让学生在高温天气中免受煎熬,保障校园学习生活正常有序。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(yìngyòng)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(shòuquán)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

哈尔滨高校学生难耐高温在楼道睡觉,异常天气不能只靠学生“自己扛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